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快讯 > 正文

一封1972年的家书 迟来51年的团圆

2023-07-11 16:01:20 湖南日报

湖南法治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讯(通讯员 陈思锦 刘文静 王淑群)

一封泛黄的家书,唤起的是跨越半个世纪的亲情回忆。近日,在桃源县公安局沙坪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,四川籍的谯先生通过一封51年前的家书,成功找到了他在湖南的亲人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一封家书,寻回血脉亲情

六月底的一天,一位来自四川的谯姓男子走进桃源县沙坪派出所,他手中紧握的泛黄的家书封存了他的期待:他渴望寻找奶奶家乡的亲人。他的奶奶,李桂秀,在上世纪四十年代,因对包办婚姻不满,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后嫁给了一位在常德服役的四川籍军官。如今,奶奶和父亲都已经过世,他对家乡的了解甚少,只能凭着这封51年前的手写信件,寻找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碎片。

写信人是李桂秀的侄子,如今已是八旬高龄的杨忠勇。信中详细记述了李桂秀一家四兄弟姐妹的情况,其中有一个叫李生泮的弟弟,他在70年代被下放至原桃源县芦花公社杏花大队第四生产队。依据信件中唯一详细的地址信息,谯先生和他的妻子从四川赶到湖南,踏上了寻亲之旅。

一字之误,解锁寻亲难题

他们首先来到桃源县公安局,在相关部门的指引下,他们找到了信中的地址——现桃源县沙坪镇。在沙坪派出所,谯先生和他的妻子向工作人员表明了他们的来意:他们的父亲一直以来都希望找到娘家的亲人,但由于年纪大了,子女也不在身边,寻亲行动一直被搁浅。直到去年,父亲的离世让谯先生深感遗憾,决心要完成父亲的心愿,以慰他在天之灵。说着说着,谯先生眼眶逐渐湿润,泪水无法止住地流下来。

工作人员核实了谯先生的身份和来意后,马上打电话给村干部询问李生泮老人的下落。因年代久远,村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,几经辗转才联系上村里的一个老干部。他表示村里曾经有一位名叫李生泮的人,下放几年后就离开了那里。线索就此中断了,谯先生夫妇又想起信里还提到了一个地名——茶七坪,可是问遍了当地人,都说对这个地方不熟悉。

见此情况,民警只能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查找李生泮的信息,系统却显示查无此人。民警根据经验,觉得可能是名字写错了。他就在同音不同字的人里找了找,果然老人的名字是“畔”不是“泮”。信息显示李生畔已经去世,不过但他儿媳的信息还在,民警立马拨通了李生畔儿媳的电话。李生畔儿媳表示,她的公婆在世的时候,确实提到过有在四川的亲人,但具体信息不太清楚,她需要和丈夫确认一下。

一路跋涉,亲人终得团聚

不久,李生畔儿媳打来了电话,表示确有此事,并向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电话号码,号码的主人正是杨忠勇老人。工作人员立刻拨通了杨老的电话,但杨老年事已高,听力不好,无法听清楚工作人员的话语。于是工作人员又联系上杨老的儿子,互加了微信,确认了信件就是杨老的笔迹,原来信中的茶七坪是杨老的地址——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。

确认完这些信息后,工作人员将情况告诉了谯先生夫妇,夫妻二人眼泪止不住地流淌。谯先生拨通了李生畔儿媳的电话,得知他们如今在常德生活,并在电话里表示要来接谯先生回家,但谯先生不愿给亲人添麻烦,决定自己乘车去常德认亲。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谯先生夫妇顺利坐上了开往常德的班车。

第二天,谯先生给工作人员分享了与常德亲人的合照。与常德亲人团聚后,一行人又立马启程沅陵县寻找杨忠勇老人,并发来了全家团圆的大合照。从四川赴湖南,跨越数千公里,一封信寻回了一段隔世的亲情。